Nostalgic for the Future
懷舊是為了未來 /邱立本
最近參與初中時期銀禧中學的同學會聚會,在香港與一些分別了四十多年的老同學重逢,很多來自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的老同學,第一次重返九龍塘牛津道的校園,看到彼此鬢髮已白,滿臉風霜,再對照看當時的照片,一一指認那些同學的名字(當然還有他們的外號),感受到時空交錯,疑幻疑真的威力。
我在銀禧中學只念了三年,後來轉到李求恩中學。而這一屆參與一九六七年的中學會考,用中國大陸的「參考系」, 是文革時的「老三屆」。這其實是冷戰的高峰,也是中國巨變的時刻。我們當時在殖民地的教育體制下,唯一的出路就是拚命考試,爭取更高的分數。老師的教學方法,大多是高壓與背誦。我在這種氣氛中,總覺得格格不入,也有一種不斷想衝出網羅的衝動。
因而,踢球和打架是當時發洩衝動的常見方式。如今重逢,我不禁要去找那些曾經和我一塊踢球及打架的玩伴,笑談昔日下課後踢著石頭回家的往事,追憶當年彼此莫名地扭打成一團,但很快又摟在一起的鏡頭。
四十年來的第一次大聚會,在大家享受回憶的亢奮時,還有不少同學思考當年教育制度的成敗,如何培養了我們這一代人?我們在懷念那些老師的特色和學校的氛圍,也思考為什麼當時的教育方法是如此僵硬與無情?在精英主義的氛圍中,似乎很多學生的個性和天賦都被輕易地抹殺。銀禧中學的加拿大校友會會長何潔美,在這次聚會中組織了一項回港海外校友的朗誦,念出紐約同學梅麗儀的打油詩,既懷念昔日的溫馨,又諷刺當年的僵硬,引起大家爆笑,但笑中有淚,淚中有笑,反思我們成長的日子。
校友會之後還捐出支票給母校來添置器材,展現那種血濃於水的感情。 懷念過去,是為了更好的未來。讓那些綿綿不斷的懷舊,成為今日生生不息的靈感。回憶不再是感情的沉溺,而是生命的新動力,超越昔日的美麗與哀愁,衝出青春歲月的定格,開創更有創意的未來。
原載美國《世界日報》香港副刊邱立本的"感情前線"專欄。Photo by courtsy of Mok Kwok Yum. The author is shown first right in the front row with his Class C teacher and mates.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